本文轉載自嚴道醫聲網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血管外科楊劍教授團隊在瓣膜病微創治療領域再創新高,應用由上海紐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系統(Prizvalve®),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經房間隔途徑二尖瓣「瓣中瓣」置換術(Valve-in-Valve),為老年重癥瓣膜病患者再次帶來福音。
患者為66歲的女性,5年前因風濕性心臟病於外院在全麻體外循環下接受開胸二尖瓣置換、三尖瓣成形術。近一年反復心悸、氣短,心衰癥狀加重。經查診斷為二尖瓣人工生物瓣衰敗,二尖瓣狹窄並關閉不全(重度);心功能IV級。
由於患者病情危重,心功能差,傳統方法再次開胸手術風險極大。針對這一情況,楊劍教授帶領技術攻關團隊,完善超聲、CTA等術前檢查,聯合西安馬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國內領先的心血管3D打印技術進行多模態影像評估,術前進行模擬瓣膜釋放,製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針對患者特殊情況,決定采用經皮穿刺房間隔入路,以最小創傷為患者實施二尖瓣置換手術。
心血管3D打印技術進行個性化多模態影像評估
11月2日,經過精心準備,楊劍教授帶領團隊為患者順利實施手術。術中,經食管超聲引導下完成精準定位房間隔穿刺,充分球囊擴張瘢痕房間隔後,建立經股靜脈→穿刺房間隔→二尖瓣的最優手術入路,在衰敗、鈣化的人工二尖瓣中順利植入新的瓣膜,術後無瓣周漏及左室流出道梗阻等並發癥。手術時間僅85分鐘,心臟操作時間不到20分鐘。
術中影像
術後次日,患者即下床正常活動,復查各項指標恢復良好,於術後1周完成全部隨訪檢查,超聲、CTA、3D打印等多模態影像評估結果顯示二尖瓣「瓣中瓣」位置良好,二尖瓣血流速度無加速,無瓣周漏,未影響左心室流出道等重要解剖結構,順利康復出院。
心臟瓣膜病是我國的常見心臟疾病,外科瓣膜置換手術是心臟瓣膜病的標準治療方法。與機械瓣相比,人工生物瓣膜具有血流動力學好,術後不需要終生華法林抗凝等優勢,臨床應用日益增多。但生物瓣的最大問題是瓣膜功能衰敗,其使用壽命一般在10~15年,很多患者需要接受再次外科瓣膜置換手術。生物瓣置換術後生物瓣毀損接受二次開胸換瓣手術創傷大,組織黏連嚴重,出血風險高。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術前心功能分級(NYHA)、左心功能、以前接受手術的次數、技術難度等因素,生物瓣膜衰敗的患者接受再次外科手術的死亡率為1.5%-23%。
對於二尖瓣生物瓣衰敗,除了藥物治療及外科再次手術外,目前國內僅有經心尖路徑治療二尖瓣生物瓣毀損的報道。此次應用Prizvalve®經房間隔路徑二尖瓣「瓣中瓣」置換術采用的是股靜脈穿刺方法,通過腹股溝處穿刺即完成了全部手術操作,最大程度減少了患者的創傷,降低了手術風險和並發癥,將二尖瓣生物瓣衰敗等復雜瓣膜病的微創治療做到「極致」。
西京醫院心血管外科楊劍教授領銜的結構性心臟病微創治療團隊,長期致力於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微創治療技術創新,在國內較早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R」)手術,並完成3D打印輔助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肺動脈瓣置換、三尖瓣置換,無造影劑復雜瓣周漏微創封堵,主動脈離斷微創介入治療等多項國內首例技術,率先完成四瓣膜微創介入置換。目前已累計開展TAVR手術500余例,其他瓣膜病微創治療200余例,年手術量國內領先。此次經皮房間隔途徑二尖瓣「瓣中瓣」手術的順利完成,最大程度降低了手術的創傷,顯著降低了此類手術的並發癥和死亡率,將為廣大高齡高危瓣膜病患者治療帶來福音。經查新,國內未見類似報道。
Prizvalve®經導管主動脈瓣系統由紐脈醫療和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興棟院士團隊聯合技術攻關,獲得上海科委重點研發計劃支持,申請30多項國家專利,歷經多年開發成功,采用鈷鉻合金短支架設計,使用牛心包瓣葉,瓣架內外裙邊設計可有效防止瓣周漏的發生;輸送系統具備可調彎的功能,使瓣膜順利過弓跨瓣,實現精準定位。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陳茂教授牽頭的Prizvalve®系統全國多中心註冊臨床研究也即將開始,期望能夠盡快為中國的醫生和瓣膜患者提供新的瓣膜解決方案。